最近,"中國制造"頻出問題,從寵物口糧,到玩具,到牙膏,到成衣,都被"山姆大叔"拒之門外了。甚至聽說連美國總統大選也打起了抵制"中國制造"牌。一位候選人的措辭是這樣的:"那個國家的公民'要準備好,坐在上海的碼頭上,呆在你們的小車里,盯著你們自己的小電視,吃著你們的桔子,因為我們受夠了'。"這樣的局面令人尷尬之余,有點傷心。因為我們的嘴里還留著咀嚼'全球布滿中國制造商品'這顆糖豆后的美好滋味,我們還沉浸在手里拿著進口商品不忘仔細搜索"MADE IN CHINA"標簽的莫名豪氣中。
還好,也有外國人替我們說了一句公道話,感動得我幾乎熱淚盈眶了。英國《金融時報》的斯特凡·斯特恩(Stefan Stern)撰文認為,西方也要為中國制造負責,因為來自山姆大叔故鄉的霸道的商業鏈條頂端渠道商們無限制地擠壓了中國制造的利潤空間,而"中國如此之龐大,工業化進程如此之迅速,要想控制多個地方非常困難"。后半句話道盡了中國國情。
感動歸感動,就算所有的美國人都理解并寬恕了有問題的中國制造,我們自己也不應掉以輕心,遑論對方的苛責是不會輕易消弭的。此刻,突然覺得值得慶幸的是,這些輸出的中國制造中,沒有中國某些地產商制造的中國商品房。
中國的二手房市場之所以永遠也沒有新房市場火,一個不能忽略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房子是那么的脆弱,經不住一丁點歲月的洗禮。再加上中國的住房維護事業幾乎是空白,別說20年房齡,就算是上世紀90年代末的房子也難入法眼。有些對建筑外觀要求不太高,又有特殊緊急需求的購房者在花不菲的價錢買了"芳齡"十幾歲的二手房之后,才發現自己已經身陷無奈之中:樓下的樓下不斷找來聲討你的衛生間,要求你把地板全翻過來重做防水;你晚上睡覺可以清楚地聽到四面鄰居家的風吹草動,恍然以為住在大街上;冷不丁一抬頭,才發現你的天花板已經布滿了樓上為你浸漬的創意"地圖"……我們一廂情愿地想象著70年后住房的模樣,而實際上20歲對于中國的住房來說已屬高齡。
[1][2][下一頁]
而新房市場也好不到哪里去,除了您茲可信任的個別開發商外,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我們將面臨什么樣的房屋問題,也許用不到幾年,這個新居就會讓你失望至極。更痛苦的是,房屋質量問題在現實中處于投訴無門的真實狀態。雖然有相關的法規條例保障權益,但較真的購房者會發現他們維權的成本太高,并且在維權過程中有勁使不上,因為人家開發商壓根兒不睬你,主管部門又"太忙"。這種郁悶會折磨得諸君放下武器、立地成佛:算了,就這樣吧。幸虧這房子是搬不動的,我們的開發商在自家土地上蓋了房子賣給自己人,既不會把人丟到國外,也不會禍害別人。否則遭遇的投訴會更多,國家處理起來會更棘手,因為畢竟房產不是廉價的日用消費品,容易整改和召回。
有的開發商必然會套用前面的"公道話",說了,商業鏈條頂端的供應方壓榨了我們的利潤空間。當然,土地拍賣的價格越高,房屋的成本越高,這是必然的。可是,在這樣的前提下,退一步說,即使開發商力挺高房價值得同情,可是建筑質量不好甚至低劣確是不容同情的。因為,當前我們看到的是,開發商們并沒有因為土地成本變高而利潤減少,從而像那些出了問題的中國制造那樣"不得已"采用了廉價的、不合標準的材料,相反,為了維持相同甚至更高的利潤,他們提高了房價。那么,還有什么理由不生產高質量的房子呢?不做百年好宅,至少保證50年的美觀和實用總可以吧。
刨除其他刻意敵視中國的因素可以不管,為了中國的貿易地位和經濟發展以及"中國制造"的名聲,國家在這次的問題上是會謹慎處理的,這個問題也會得到很好的解決。畢竟,全球不能沒有中國制造。而中國的住房者們,可以沒有住房嗎?不能。你會繼續在中國制造的房屋里居住,盡管你是那么希望自己花高價買到的住房是合意的、美好的。這種要求一點也不過分,只是不能過分寄望于商人們的良心。讓我們一起推動有關部門在這方面更積極、更有效的措施吧。
[上一頁][1][2]
最近,"中國制造"頻出問題,從寵物口糧,到玩具,到牙膏,到成衣,都被"山姆大叔"拒之門外了。甚至聽說連美國總統大選也打起了抵制"中國制造"牌。一位候選人的措辭是這樣的:"那個國家的公民'要準備好,坐在上海的碼頭上,呆在你們的小車里,盯著你們自己的小電視,吃著你們的桔子,因為我們受夠了'。"這樣的局面令人尷尬之余,有點傷心。因為我們的嘴里還留著咀嚼'全球布滿中國制造商品'這顆糖豆后的美好滋味,我們還沉浸在手里拿著進口商品不忘仔細搜索"MADE IN CHINA"標簽的莫名豪氣中。
還好,也有外國人替我們說了一句公道話,感動得我幾乎熱淚盈眶了。英國《金融時報》的斯特凡·斯特恩(Stefan Stern)撰文認為,西方也要為中國制造負責,因為來自山姆大叔故鄉的霸道的商業鏈條頂端渠道商們無限制地擠壓了中國制造的利潤空間,而"中國如此之龐大,工業化進程如此之迅速,要想控制多個地方非常困難"。后半句話道盡了中國國情。
感動歸感動,就算所有的美國人都理解并寬恕了有問題的中國制造,我們自己也不應掉以輕心,遑論對方的苛責是不會輕易消弭的。此刻,突然覺得值得慶幸的是,這些輸出的中國制造中,沒有中國某些地產商制造的中國商品房。
中國的二手房市場之所以永遠也沒有新房市場火,一個不能忽略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房子是那么的脆弱,經不住一丁點歲月的洗禮。再加上中國的住房維護事業幾乎是空白,別說20年房齡,就算是上世紀90年代末的房子也難入法眼。有些對建筑外觀要求不太高,又有特殊緊急需求的購房者在花不菲的價錢買了"芳齡"十幾歲的二手房之后,才發現自己已經身陷無奈之中:樓下的樓下不斷找來聲討你的衛生間,要求你把地板全翻過來重做防水;你晚上睡覺可以清楚地聽到四面鄰居家的風吹草動,恍然以為住在大街上;冷不丁一抬頭,才發現你的天花板已經布滿了樓上為你浸漬的創意"地圖"……我們一廂情愿地想象著70年后住房的模樣,而實際上20歲對于中國的住房來說已屬高齡。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