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手房交易個稅征收
早在1994年,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就已經規定,對轉讓建筑物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然而,在法律明確后的近10年時間里,由于房地產市場對國民經濟內需拉動作用巨大,征稅方案難免被束之高閣。
二手房個稅真正進入業界視野,
是在中國房地產第三波上行行情來臨之時。人們開始意識到,對交易環節征收所得稅對調控房地產過熱,減小周期波動有重要意義。
2004年1月,征收二手房個人所得稅政策率先在杭州實施,當時正是為了遏制投機、限制房價。然而,在實行了9個月后,因為大多數賣方將稅收成本轉嫁到買方,使得房價反而進一步升高而不得不暫停征收。
政策抵消
二手房個稅屢征屢敗,走過曲折路程。其中部門利益、地方利益紛爭每每成為最大阻撓。
業界一直認為,出于不同的利益立場,國家稅務總局和房地產管理部門對強制收取房產個稅的態度相左。一個例證是,2005年6月,北京市開始征收房地產交易個人所得稅后,7月,建設部副部長劉志峰卻公開表態稱“目前國家沒有考慮這個事,杭州是實行過,實行了不到半年吧,取消了”。建設部的這盆冷水讓投機者吃下了定心丸。
事實上,宏觀調控以來,建設部、央行、國土資源部稅務部門對房地產市場的表述時常抵觸。對于同一政策,各個部門出于不同利益考量的“解讀”,引起市場紛擾與誤解,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此前杭州、南京等地強征房產交易個人所得稅的試驗大多以失敗告終,與此有很大干系。
此外,由于房地產對地方經濟的巨大支柱作用,地方政府對出臺抑制樓市的政策可謂慎之又慎,除非不得已絕不為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明壓暗抬,與中央宏調政策唱反調。
在這樣復雜的利益糾葛中,征收二手房個稅的難度可想而知。
市場阻力
除了政策不協調,市場反彈也很激烈。由于二手房征收個稅直接影響到炒房客、投資者、中介機構甚至開發商的利益,他們往往結成同一陣線,四處游說,合力抵制。
比如,在北京二手房個稅試點的東城區,新政就遭到了經紀行業一致的抵制,僅實施一周后就改為自主申報,朝陽區也僅僅維持了15天。
廣州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主任劉志武指出,與北京、上海相比,廣州樓市價格相對較低,二手房買賣40萬-60萬元占到很大比例,實行新計征方法后也就多交幾千元個稅。而北京和上海的房屋升值空間更大,房屋總價較高,新計征方法下,需要多交幾萬塊的個稅,阻力較大。
這表明,在市場反應激烈的城市,二手房個稅強征難上加難。
從這個角度來看,和投機嚴重、發展較短的北京、上海不同,較為理性成熟的廣州樓市可能成為屢敗屢征的二手房個稅重振旗鼓的機會。
一旦新規則在廣州順利推行,其他地區也就是時間和額度的問題。衛明不動產營銷智庫負責人蔡為民表示,雖然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是2006年上海恢復征收房產個稅的可能性非常大。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謝旭人近日在全國稅務工作會議上表示,2006年將對房地產業等行業的稅收進行專項檢查。
值得注意的是,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也在另一個場合談到,老百姓買房子、賣房子和稅打交道的機會越來越多,稅制結構設計好了,二手房和租賃市場才能發展。
二手房交易個稅征收 二手房交易個稅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