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樓市飆漲后期,投機者會取代普通購房者,成為需求的中堅力量,所以二套房貸政策的松緊將直接關乎投機者成本高低,堪稱樓市政策與走勢的風向標。
房地產調控重拳出擊。近日,財政部、國土部等五部委聯合出臺《通知》,明確開發商以后拿地時,“分期繳納全部土地出讓價款期限原則上不得超過一年,特殊項目可以約定在兩年內全部繳清,首次繳款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讓款的50%”。
收緊拿地付款條件,將會收緊開發商的資金鏈條,倒逼其加速樓盤開發回籠資金,進而增加商品房供給,實現樓市理性平衡。可預見,如果后續調控措施能繼續積極跟進,未來樓價走勢拐點可期。
長期以來,開發商對拿地“情有獨鐘”,而地方政府在依仗“土地財政”的客觀背景下,也紛紛賦予拿地開發商較為優惠的付款條件,首付比例一般只要求在20%~30%左右。本月,上海浦東新區郊區兩地塊的拍賣就吸引了20余家開發商紛至沓來,最終綠城集團以5倍于土地起始價的高溢價將其囊入懷中,成交樓板價被推高到19040元/平方米,讓人大跌眼鏡。
然而,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樓盤開發的緩滯。數據顯示,在2003年至2009年上半年期間,知名開發商獲得的住宅土地中,“在售”和“售完”的地塊占43%,剩余57%的土地尚未形成實際供應。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商品房供給稀缺并成為拉抬房價的直接推手。其背后,信貸資金支持了開發商的暴利。央行近期一項調查顯示,近七成居民難以承受當前房價。
高杠桿運作在繪就開發商業績繁榮的同時,也為其帶來巨大的風險。一旦資金鏈緊繃甚至斷裂,由此帶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極可能蔓延到銀行體系。如今,拿地首付比例的大幅提高,意味著開發商必須通過加快售樓速度來緩解資金壓力,市場上商品房供給將得到一定的釋放。
當然,要切實實現商品房價格回歸理性區域,還需要更多政策跟進,綜合打擊供求雙方的投機行為。這其中,重申嚴格執行二套房貸政策與嚴厲打擊開發商囤地的舉措首當其沖。
事實上,在樓市飆漲后期,投機者會取代普通購房者,成為需求的中堅力量,而投資炒作者一般都擁有二套以上的房產,所以二套房貸政策的松緊將直接關乎投機者成本高低,堪稱樓市政策與走勢的風向標。此前樓市所經歷的價格見頂與近期的市場復蘇,無不是與二套房貸政策的松緊變化密切相關。有媒體近日報道,雖然監管部門已經對嚴格執行二套房貸提出要求,但重慶等地的商業銀行仍然未有嚴格執行。可見,有關監管和具體懲戒措施應盡快出臺并落實到實處。另一方面,對于開發商囤地屢禁不止,地方政府因利益訴求而對政策執行不力是主因。業界已有聲音,希望通過將土地出讓金收入劃歸中央財政所有,再由中央按需撥付給地方政府使用,以此切斷地方政府與開發商間的利益鏈條。此思路可視為一種積極有效的嘗試。
一旦房地產市場的投機因素被有效遏制,供求雙方單純博弈形成的價格才可能真正合理。由此,隨著調控“重拳”接連落下,商品房的投機色彩將會逐步褪去,未來房價有望漸次回歸,普通大眾也才能走出“蝸居”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