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借著“促內需”的大旗,各式各樣的消費券紅透了半邊天,而購房券則顯示出房地產行業的獨特之處:來勢兇猛,出手闊綽。
首先是武漢某報刊登7個版大幅廣告宣稱,將定向發放總額逾千萬元的購房券;接著,搜房網宣布自家的“億元購房消費券全國派送”活動展開;重慶一房企也放出消息,購房者可到其旗下6個樓盤登記領取購房券,共計1億元。名目不一的購房券卻有著某些共同特點:一是趁著“券時代”浪潮涌現,力圖有拉動內需的作為;二是這些購房券可抵房款;三是發放單位均不是政府部門。
上千萬、上億元的購房券爭相發放,是不是真的拿出上千萬、上億元真金白銀來優惠購房者呢?非也。這其中大有奧妙。
武漢購房券實際上是一些樓盤集中的廣告活動,是樓盤將其準備公開折扣,通過媒體以億元購房券發放的噱頭表現出來。而親自披掛上陣號稱“白送”給市民購房券的重慶開發商,也不是“良心”發現。因為市民憑身份證領券,買小高層最高可領4張共2萬元。而對于總價動輒50萬元的房子,2萬元其實就是開發商打了個9.6折。可見開發商發購房券只不過把2萬元的折扣換了個“馬甲”,以更為時髦和體面的名頭出現而已。
購房者越來越理性。對開發商來說,與其這樣扯大旗,還不如直接打折優惠來得實在。說白了,市場不好,搞什么噱頭都沒用,還是直接降價銷售最管用。不信?你在北京發購房券試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