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專家、燕山大學兼職教授 趙軍
中國房地產報: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是如何影響房地產市場的?
趙軍:其實從十四大開始這么多年來,中國都是按照區域經濟模式這一主要模式來發展的。事實也證明,各個城市和外部區域間的競爭與合作,是最能發揮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的資源配置作用的,通過區域間要素的合理流動組合實現最優化的互補,從而帶動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而其中房地產的發展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房地產報:按照您所提倡的區域經濟發展影響房地產觀點來分析的話,中國城市化、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仍在不斷建設發展中,那么當前“唱衰房地產”的論調是否站不住腳?
趙軍:唱衰房地產肯定是錯誤的觀點。由于某些房價過高城市泡沫破裂,就以偏概全地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將要崩潰,這就是極不負責任的“一點論”。從區域經濟的視角來看,中國房地產市場區域不平衡,地段不平衡,不可能出現全國性的衰退。就像你所說,城市化還在進行,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日新月異,這些仍然是房地產發展的重要依托。
中國房地產報:如果以北京及周邊房地產市場為例,如何理解您所說的經濟區域模式中市場將發揮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
趙軍:燕郊的崛起就是這樣的典范。無論之前燕郊的價值如何不被看好,但是市場的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現在已經有10萬在北京工作的人入住燕郊。沒有中央政府和各級政府的指導推動,燕郊卻在不經意間崛起了,這完全是市場作用下產生的現象。市場配置了生產力要素,產生的力量是持續性的,因而蘊藏了生機和活力。
北京的城市功能無法滿足其發展需要,環境、生態、休閑等適合條件都不具備,成為城市生活巨大的制約因素。這就需要北京和周邊區域的互補、聯合,而周邊區域借助中心城區的輻射,雙方實現城市功能的交換,其中房地產市場的交換是重要環節,于是形成了燕郊的繁榮發展,也解決了北京中心區城市功能不足和人口流動的問題。這是區域經濟發展到今天的新格局,以中心城市的都市圈為核心的城市群正在加速形成,特別是特大城市,在其聚集和輻射的過程中,將帶動周邊區域的全面發展。
中國房地產報:您如何看待“燕郊現象”?
趙軍:大都市快速交通體系的建設和形成,輻射和帶動了燕郊的發展。燕郊的蓬勃發展可以用以下幾點來說明。首先,燕郊已經成為北京大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通過北京中心區的輻射,承擔了北京人口居住功能,從而與北京地產市場融為一體,這是市場自己的最優選擇;其次,北京城區東擴、南擴,燕郊就是擴張路線圖上的重要一站,對于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功能連接意義重大,可以預見,燕郊和通州一樣,將形成新的百萬人口規模的“次中心”;再次,由于奧運會后交通線路的迅速鋪設,北京中心區對周邊的輻射速度加快,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即繁華都市與自然休閑的轉換結塊,而燕郊以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了北京的后花園和休閑城;最后,在中國市場上由于投資渠道匱乏,房地產投資需求巨大是一個無法扼制的趨勢,而燕郊作為一個潛力巨大的投資洼地,在政策的長期利好之下有十分可觀的升值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