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血緣關系,也沒有婚姻關系,這對“80后”男女卻住在同一屋檐下。
不要以為他們是普通房客,他們曾是夫妻,離婚半年,因沒有能力再買一套房,兩人還住在一起,成了“蝸婚族”。最近,男方交了新女友。
“再住一起不現實了,我該怎么辦?”昨日(6日),女方來到重慶聯縱律師事務所,找到律師咨詢有關房產的問題。
去年5月,楊某快(化名)和蘇某琳(化名)攜手走進婚姻殿堂,買了房子,搬進了江北區建新西路**號。那時他們認識不到3個月,兩人選擇“閃婚”各有理由。
今年29歲的楊某快來自山西省,年近而立還沒成家,當時父母催得緊。比楊某快小一歲的蘇某琳是我市涪陵區的人,算是大齡“剩女”,希望盡快找個過日子的人。“閃婚”后,兩人發現生活習慣不同,生活中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矛盾,半年后兩人離婚了。
按常理,離婚后應各走各路,楊某快和蘇某琳卻還是住在一起。“迫于生活的壓力,沒辦法。”蘇某琳對記者說,婚前,她和楊某快買了這套30萬元的二手房,兩室一廳,62平方米。這套房子兩人一人出10萬付首付,按揭10萬分期付款。離婚了,這套房子怎么分成了問題。
“我沒法搬出去。”楊某快說,首付的10萬元花光了他所有的積蓄,還找父母借了2萬元搞裝修,再也拿不出錢來。蘇某琳手頭也緊。他搬出去,不僅得不到在房產中應有的那份,還得面臨租房的問題,本來一個月工資也就2000多元,再花錢租房,別想存錢買房了。
“我們曾想賣房。”蘇某琳說,她的問題和楊某快一樣,身負債務,搬出去租房壓力太大,他倆商量把房子賣了分錢,但是如果賣房,分的錢買套小戶型都困難。蘇某琳和楊某快最后決定,兩人暫時住一起,一人住一間臥室,等錢存夠了,就把這套房賣了,兩人再各自買套房。
離婚不分居,麻煩自然不少。以前是一家人,鍋里碗里都是自己的,離婚后開支就得算清楚。“楊某快常常蹭飯。”說起此事蘇某琳非常不滿。以前楊某快總要她蒸饅頭、做面食等他喜歡的食物,做不好還要抱怨。離婚了,她炒重慶菜,楊某快還是吃得津津有味。吃個一兩次還好,但是他晚上常常跟著她吃。
早上搶廁所也是令楊某快頭疼的事。楊某快說,蘇某琳每天總是早他一點點起來,一起床就霸占著廁所,先解決內急,接著開始梳妝,搞完了才出來,不管他怎么敲門,她總是說“馬上”。
此外,不是夫妻的兩人,生活在一起常常碰到尷尬的時候,有時,蘇某琳上廁所忘記關門,楊某快就偏偏這個時候沖進來,發現不對,趕忙又退出去。
還有件事蘇某琳提起心里就堵。3個月前,楊某快領女朋友回來了。兩人在她面前甜甜蜜蜜、卿卿我我,“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蘇某琳說,雖然她不想和楊某快有個什么,但心里就是難受。她為了賭氣,一下班就帶同事回家,打牌、喝酒,玩到次日凌晨一兩點才散。“蘇某琳玩得太晚,不僅女友不到家里來了,我每天也休息不好。”楊某快說,蘇某琳把他也搞得夠嗆,向她抗議,她說房子有她的一半,愛怎么玩都行。
兩人磕磕碰碰過了半年,前天,楊某快告訴蘇某琳,女友懷孕了,兩人打算結婚,和她商量房產的問題。蘇某琳于是找到重慶聯縱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楊治,咨詢關于房產的問題。
分手了也不要反目成仇
半年后就會產生難以調和的矛盾,律師提醒雙方財產及責權一定要分清
有的人住在不到5平方米的“膠囊公寓”中,有的沒錢裝修,直接搬張床住進毛坯房——因為生活壓力引發的居住現象,變換著版本不停上演。而今,“蝸婚”在都市族群中不斷蔓延。
現象
離婚不離家
“80后”居多
離婚不離家,已經不是僅存于小說、影視劇中的情節。“80后”面對社會的不斷發展,他們不停制造著“蟻族”、“蝸居族”等新詞匯,集體奔三的“80后”,又迎來了比蝸居更加荒唐的“蝸婚”生活。
據全國婦聯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中國首席婚戀服務專家百合網”聯合統計的婚姻狀況信息,與往年相比,2009年離異人數比例略高,其中“80后”的離婚率在30%左右。另據北京某基層人民法院立案庭不完全統計,部分“80后”離婚人士決定離婚不分家。
在重慶,有多少“蝸婚族”?昨日,記者在重慶市婚戀協會了解到,去年他們處理了107對有問題的男女,有21對是因離婚后還住在一起引發問題,找到他們尋求幫助。其中,離婚不分居的“80后”占七成,其余的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居多。一般來說,“蝸婚”半年到一年就會產生難以調和的矛盾。
重慶婚姻家庭指導中心負責人李某偉表示,兩年來,該中心婚姻情感熱線接到6000多個求助電話,其中有80個求助電話明確提及是離婚不分居碰到的問題,這些求助者以年輕人居多。
原因
無錢再買房
無奈一起住
曾經的天長地久成了明日黃花,天天面對前夫或前妻,在同一屋檐下碰到這樣那樣的尷尬情況,有多少人能忍受?“蝸婚族”為什么愿意一次又一次面對“折磨”,經受“考驗”,記者就此采訪了專家。
市社科院心理學、社會學專家孫某明表示,隨著物質條件的提高,人們對婚姻生活的需求也隨之提高。如“70后”、“60后”新婚未必能住上高質量的新房,“80后”結婚不僅有房,有的還有車。因消費水平不可逆轉,到了一定的消費程度,如因離婚讓生活水平驟然下降,很多人也不能接受租房住,情愿選擇“蝸婚”。
重慶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婚姻情感類咨詢專家周某燕也認為,年輕人生活壓力大,無奈選擇離婚不分居。還有的則是因為一方對另一方仍有感情,雖然離婚但不愿放手,希望和對方居住在一起,挽回破裂的感情。
此外,同情也是原因之一。周某燕表示,她在進行咨詢時曾碰到,女方經濟條件不好,離婚后沒有分到過多的財產,以致生活潦倒。這個時候,男方出于同情,希望撫平對方的創傷,給感情一個過渡期,兩人離婚后仍會住在一起。這種情況屬于主觀意愿,比較少。因生活壓力、無錢再買房子等客觀原因,讓年輕人被迫住在一起的占絕大部分。
后果
“蝸婚”期間
財產認定難
曾經的愛人,走出婚姻圍城,又不得不住在一起,感情糾紛摻雜財產糾紛,“蝸婚族”會產生哪些后遺癥?
本報新聞律師團成員重慶冠中律師事務所涂丁律師表示,他曾碰到過幾起“蝸婚”后財產分割出現問題的情況。有一對男女在“蝸婚”期間,買菜、充煤氣,大部分錢都是女方出。后來兩人決定分開住了,要把財產徹底分清楚。女方提出,“蝸婚”期間她出了菜錢、煤氣錢什么的,要求分財產時得到一點補償。男方不愿意,于是兩人鬧了起來。因此,離婚后同居期間的消費和添置的財產究竟是誰的,取證非常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