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洞一:合同價只要略高于評估價基本都能“過關” 漏洞二:評估價跟不上市場變化,最高可能相差數十萬元 【新聞背景】市民唐女士最近在瑞金新村看中了一套65平方米的二手房,最終談定80萬元成交,但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等必須由唐女士承擔。為“減輕”唐女士的稅務負擔
漏洞一:合同價只要略高于評估價基本都能“過關” 漏洞二:評估價跟不上市場變化,最高可能相差數十萬元
【新聞背景】市民唐女士最近在瑞金新村看中了一套65平方米的二手房,最終談定80萬元成交,但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等必須由唐女士承擔。為“減輕”唐女士的稅務負擔,房主主動說,可以找個懂行的房產中介把成交價做低,減少付稅。“點子聽上去很好,但我不知道這樣做到底能否行得通?”唐女士希望記者能幫忙咨詢一下。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陰陽合同”早被明令禁止,但現實中,二手房“陰陽合同”卻屢見不鮮。杜絕“陰陽合同”,究竟難在哪?
記者調查:確有中介幫簽“陰陽合同”
所謂“陰陽合同”,就是買賣雙方就一套二手房簽訂兩份內容不同的合同。一份對外,把成交價故意做低,比如,把80萬元寫成50萬元,從而達到逃稅的目的;另一份對內,買賣雙方約定實際成交價以此合同為準。這是一種違規行為。
接到唐女士的反映后,記者以買房人的身份隨機撥通了幾家房產中介的電話,表示對他們公布的一些二手房房源有興趣,并詢問能否幫忙簽訂“陰陽合同”減少稅費。對方大多回答:可以簽,但要看到底是什么樣的二手房,大部分房源做低成交價的空間都不大。
稅務部門:報價明顯偏低的,將采用評估價
通過簽訂“陰陽合同”來達到逃稅目的,“這個問題已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市稅務相關人士介紹,如果報價明顯低于周邊二手房成交價,稅務部門將采用房地產評估價格系統核定價格。這個評估系統是由政府批準設立的房地產評估機構,根據相同地段、同類房地產進行綜合評定出來的,且經當地稅務機關確認。
如果有些房子因為老化嚴重或朝向、戶型太差,實際成交價確實低于周邊二手房價,那該怎么辦?對此,稅務部門表示,遇到這些特殊情況時,需要買賣雙方申報房屋成交價較低的原因,經稅務部門調查審核。如果情況屬實,可以按照實際成交價格繳納稅費。
漏洞:評估價偏低,趕不上房價變化快
有了這套評估系統,是否就能杜絕“陰陽合同”?記者調查發現,情況并不樂觀。
據了解,華僑路房產交易大廳基本上每月都會退回多份報價明顯偏低的二手房買賣契約,但只要買賣雙方將報價稍做修改,高于評估價,一般都能順利辦理手續。前不久,市民劉女士在河西買了一套165萬元的二手房,一開始中介把成交價做成140萬元,結果被退了回來。第二次調高到155萬元左右,通過了。劉女士的付稅基數少付了10萬元左右。
個別小區評估價與市場價的懸殊更加驚人。兩個多月前,市民陸女士賣了花神湖附近的一套房子,成交單價約為1.4萬元/平方米。中介把合同價做成了1萬元/平方米。起初陸女士還有些擔心,沒想到這份“陰陽合同”后來順利過關。陸女士拿到繳稅材料時看到,該小區的二手房評估參考價只有9000多元/平方米。照此計算,一套100平方米的二手房,評估價和市場價最高就可能相差四五十萬元。
一位業內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評估房價是個非常復雜的事情,彈性空間很大。而且二手房市場都是個體行為,市場情況多變,監管難度很大。稅務部門的評估參考價也不可能每月或每天調來調去,往往每年的評估參考價是相對固定的,操作中再在此基礎上適當調整。評估參考價也不可能取市場價的最高值,否則低于這個價格的房子都沒法成交了。所以,這就為“陰陽合同”留下了一定的生存空間。
法律界人士:應加強對中介的監管和查處
“買賣雙方一般都不知道評估價到底是多少,而房產中介比較懂行,可以輕松做到合同價只比評估價高一點就行了。所以,加強對房產中介的監管和查處尤其重要。”法律界人士同時提醒買賣雙方,即使僥幸簽訂了“陰陽合同”,少付了一些稅,同樣還面臨著其他的許多風險。比如,發生房款支付糾紛、合同可能因為無效而被解決、房子再售時差價更高稅費更高等。所以,二手房買賣雙方都應謹慎行事,切忌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以免得不償失。